腾笼换鸟 再立潮头

2018年10月02日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李洋

  50年前,提起751、798、768、京棉二厂……各个都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各个都是年轻人挤破头都想进去上班的工厂大院儿。如今,再提起这些名字,人们依然竖起大拇指,但工作于这些大院之内的,却不再是第二产业的工人,而是一群凭着头脑里的新奇想法创造财富的新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这些大院也从工业遗迹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再次挺立潮头。

  这条道路的探索,前后经历了近20年。京棉集团走过的曲折道路就颇为典型。卖地盖楼,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是京棉等许多国有企业面临困境时不得已的选择。集团内京棉一厂、京棉三厂就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先后以7亿元和11.7亿元的价格,将土地置换出去,盖了华堂商场、京棉新城小区等城市新地标。然而,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并挖掘工业遗产价值,是整整一代人的心愿。借鉴国际经验,留下工业遗迹,腾笼换鸟,为新产业人群提供办公空间,逐渐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转型之路。在这种背景下,京棉二厂舍弃一次性收入10亿元的“暴富”机会,于2011年改造成为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如今,这里已吸引文创机构百余家,其中包含上市公司10家,园区年产值超过500亿元,成为腾笼换鸟的最佳案例。

  优质经验很快被更多企业复制和借鉴,仅在朝阳区,就已经有30多个由工业旧址改造成的文创园投入使用,目前列入计划即将开始改造的还有10余个。“工业遗迹+文创园”的模式不再是稀缺资源。竞争,促使文创园的经营者们奋力提升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几天前举办的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上,主宾城市丹麦哥本哈根,将所有重要活动都落地在了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同时开展的3米环形乐高日冕搭建、751国际亲子设计节等脑洞大开的趣味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去参与。在北京,只要提到设计,人们就会想到751园区,因为这个领域的关键人才、关键企业和关键服务机构均聚集在这个园区内。如今园区内每年举办文化研讨交流、演出、展览、走秀等文化创意活动超过500场,每年吸引超过100万人次各界人士参与,巨大的吸引力让这里的每一处空间都变得炙手可热。

  还有一些工业遗迹改造的文创空间瞄准公共服务,或与政府机构联手,或与企业合作,为文化业内人士和热爱文化的市民提供低于市场价格,却高于市场品质的文化空间。三联韬奋书店(亦庄店)借77文创·大地文创园的宝地,欲填补亦庄地区缺少大型书店的遗憾。被称作“戏剧界横店”的北京剧目排练中心,落户77文创·美术馆文创园,运行近三年已为383家文艺表演团体的537个剧目提供排练场地,其中525个剧目已成功登上舞台,成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次全新探索。

  城市转型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城市发展的动态调整过程中,首都文化中心功能定位正召唤着各界有识之士,通过越来越多的探索走出一条又一条新路。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腾笼换鸟 再立潮头

2018-10-02 00:00 来源:北京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