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四川经验”

2018年08月16日 08: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王雪娟 付远书

  原标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四川经验”

  近日,第三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开启验收工作。其中,乐山市作为四川唯一一个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在西部验收标准的八大类、32项、63个指标中,100%实现达标。此外,“眉山市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宜宾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两个第三批示范项目也交出满意答卷。

  打造文旅融合的

  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继成都、南充成功创建第一、二批示范区后,2015年,乐山市代表四川省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乐山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4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500亿元。乐山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载体,借助旅游资源,以优质文化服务提升百姓和游客的满意度,从而发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应有的示范效应。

  如今在乐山大佛附近的嘉州长卷景区内,一座温馨别致的书屋成为游客停留歇脚的好去处。“本是来看看大佛,没想到还有这样一家书店可以免费看书歇脚。”来自重庆的游客于娜兴奋地说。据书屋负责人介绍,这是乐山市图书馆专门设立在景区的天街分馆,馆内藏书3000余册。“当地市民凭借图书馆的‘一卡通’在这里实现通借通还,外地游客也可以在这里点上一杯咖啡,享受免费阅读的乐趣。”

  在创建过程中,乐山以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建设为基础,推动公共文化阵地进景区。以四大主题文化圈、四大文化走廊创建规划为引领,开展特色鲜明的地域品牌文化活动,让乐山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模式内涵不断丰富与深化。近两年来,乐山市坚持在元旦、春节、国庆节期间举办“乐游嘉定坊”、嘉州大庙会、迎新春欢乐闹元宵等文化活动,共开展公益展演640余场,受益群众达450万人次;公益展览320余次,受益群众近60万人次;公益讲座390场,受益群众9万余人次。专业带动业余、城市带动乡村、创作带动交流、培训带动活动的乐山公共文化“四带动”模式,在四川全省进行推广。

  在7月26日乐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地验收检查的反馈会上,验收组认为,乐山市在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省文化厅指导有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示范区创建工作纳入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推进创建工作,制定并下发相关政策文件,落实创建工作经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创新文化工作机制,坚持全面达标与重点突破紧密结合,初步形成以文旅融合为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乐山经验”,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成效显著。

  “农民文化理事会”

  激活群文建设

  宜宾市珙县“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于2015年7月成功申报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近年来,宜宾一边积极支持珙县开展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试点工作,一边将其取得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各县区推广,努力让试点取得的成果及时惠及全市基层人民群众。截至目前,全市18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已经建成农民文化理事会182个,覆盖率达98.4%,县(区)公共“文图”两馆建成文化理事会11个。在农民文化理事会的组织下,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基层每年举办广场舞培训、文艺展演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均在2500场以上,反响良好。

  农民文化理事会是四川开展公共文化阵地“共建共管共用”机制的一次探索,这一做法首先在珙县进行试点。由珙县县级文化理事会牵头,全县17个乡镇农民文化理事会和相关社会文艺团体共同承担具体工作,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方式,由县政府提供必要的资金奖补,将以往相对单一、小型的节日活动升级为综合性群众“大舞台”,在丰富多彩的菜单式文化活动中,人民群众当主角,文化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珙县教育文广局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珙县每年要投入100万元用于购买农民文化理事会的服务。实际上,这样的尝试改变了以前基层政府对文化工作管建设、管投入、管活动、管运行的“全包干”局面,同时又调动和引导了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管理的积极性,让文化服务更接地气。珙县试点成效显现后,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建设在宜宾全市得到推广,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和互动的桥梁、纽带。宜宾在公共文化建设上尝试把话筒交于百姓,把舞台让给农民,创造性地探索建立了政府部门和农民文化理事会对公共文化阵地“共建共管共用”机制。

  众筹文化院坝成百姓精神乐园

  2015年,眉山市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名单。3年来,丹棱县通过政府购买、以奖代补、树立典型、搭建平台、服务指导等举措,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功探索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

  如今在丹棱县各乡村,青山绿水间的农家小院里,时而歌声阵阵,时而锣鼓喧天,时而快板响起,时而唢呐齐奏……“只要有时间,我们就会到作平文化大院,想跳舞有服装,想排节目有道具,音响设备一应俱全,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儿!”眉山市丹棱县桂花村村民彭桂容口中的“作平文化大院”,是该村集文化活动、宣传教育、科学普及等为一体的文化院坝,也是该县第一个农民自建的文化院坝。

  在此基础上,按照“政府引导、社会自办、共建共享、服务群众”的建设路子,丹棱实施了文化院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文化院坝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工程、文化院坝制度设计研究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完成了100个民间众筹文化院坝的建设。其中,作平文化大院、德祥文化大院等是综合性的群众自办文化院坝,盆景园文化大院是文旅结合的文化院坝,培珍摄影文化大院则是专业类的文化院坝……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丹棱文化院坝”既是群众的文化舞台,又是政策法规的宣传点;既是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地,又是邻里纠纷的调解室;既是民间草根艺术的创作摇篮,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更是造福民生的大创举。

  “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最大的创新和特点便是民间自办、贴近群众。”据该县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文化院坝建在百姓身边、田间地头,是从田野里长出的文化,接地气,与城市里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区别开来,从根本上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有力地弥补了公共文化服务在农村的缺口。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四川经验”

2018-08-16 08: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