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传统戏恢复演出的历程

2018年06月18日 09:3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安葵

  中国戏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剧目。其中很多作品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加工提高,成为长期流传于舞台的保留剧目。新中国成立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戏曲改革,整理改编传统戏是其中重要部分,20世纪50年代,各剧种都有一批传统戏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舞台上,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川剧《柳荫记》、京剧《贵妃醉酒》《白蛇传》《将相和》、评剧《秦香莲》、秦腔《游西湖》、湘剧《琵琶记》、昆曲《十五贯》等,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得到国际友人的广泛赞誉。在整理改编传统戏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提倡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的创作,20世纪60年代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与创作现代戏“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政策。“三并举”的格局符合群众的审美需要,符合戏曲艺术发展的规律,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在剧目方面的具体体现。但是“文革”期间受到“四人帮”的破坏,数百年积累下来并经过十几年推陈出新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都被当成“封资修”赶下了舞台,只剩下8个“样板戏”。文艺园地一片荒芜。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逐渐消除人们思想中的迷雾。197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一批在“文革”前经过整理改编的优秀传统戏及新编古代故事剧重现舞台,如莆仙戏《春草闯堂》、越剧《胭脂》、绍剧《于谦》、吕剧《姊妹易嫁》、豫剧《唐知县审诰命》、采茶戏《孙成打酒》、花鼓戏《屠夫状元》等,使人们看到,“文革”前17年的戏曲创作绝非“黑线统治”,而是取得了辉煌成绩。在“文革”中受到致命批判的京剧《海瑞罢官》《谢瑶环》《李慧娘》等也浴火重生,再见天日。在“文革”前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受到肯定的基础上,剧作家、艺术家重新燃起了创作的激情,整理改编传统戏出现了莆仙戏《状元与乞丐》、花鼓戏《卷席筒》等优秀作品,现代戏也出现了歌颂老一代的越剧《三月春潮》《报童之歌》、秦腔《西安事变》、京剧《南天柱》等作品,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花鼓戏《六斤县长》《八品官》、川剧《四姑娘》等作品,新编历史剧创作出了莆仙戏《秋风辞》《新亭泪》、川剧《巴山秀才》、京剧《司马迁》等,舞台上又出现了“三并举”的格局,这时戏曲园地百花齐放的春天才真的到来。

  这个过程是思想解放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很不容易的,它需要党的政策的正确指引,也需要剧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勇气。

  二

  传统剧目因为产生在封建社会,受时代的局限,所以即使是人民性很强的剧目,也难免带有不同程度的封建糟粕。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整理改编传统戏的主要任务是发扬精华,剔除糟粕。有些作品改造较大,被称为“脱胎换骨”式的改编,或“化腐朽为神奇”。而如何鉴别精华与糟粕,又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有些作品中的精华被遮蔽,或者通过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人们就不大容易承认其价值。张庚先生讲过传统道德也有人民性的一面,就受到了长时间的批判。说明“左”的思想在有些时候是很严重的。有些传统剧目反映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和人的情感,或表演上有特别的精彩之处,但思想倾向上有问题,就难于进行改编。有的曾被列为“禁戏”。改革开放之后,一些剧作家勇敢地去触碰这些硬骨头。如川剧《田姐与庄周》、京剧《鼓盆歌》、川剧和昆曲《潘金莲》等,对《大劈棺》《潘金莲》等传统剧目中的人物的行动及其心理进行新的解释。这些带有探索性的作品有的得到大家的肯定,有的引起一定的争议,但也是在学术讨论的范围之内,对作者不构成压力。曾经广泛在民间流行的傩戏、目连戏等宗教祭祀性戏剧,因其包含“封建迷信”的成分,长期成为禁忌。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及戏曲发生学等角度肯定这类剧目的价值,因此也组织了多次学术性的演出,有的剧作家和剧团对此类剧目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改编。在新时期,人们对传统剧目所反映的生活内容已经能够历史地去理解,如《四郎探母》《锁麟囊》过去都曾引起过争议,现在经常演出,大家都能平心静气地欣赏其特定时代的亲情和哲理以及精彩的流派艺术。

  三

  在世纪之交和新世纪之初,在非遗保护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华更为重视,特别像昆曲这样文化含量较高的剧种和古代经典作品,人们提出对之要有敬畏心理。剧作家王仁杰应一些昆剧团之约,为他们“缩编”了《牡丹亭》等经典名著。上海昆剧团演出了四本《长生殿》,他们都尽力多保留传统的精华。对民间戏剧也更多地关注其保护和传承。福建举办了各剧种百部经典折子戏的演出。广东、河南、陕西等省举办了稀有剧种或濒危剧种的展演,使大家看到在民间戏曲中蕴含着很多奇珍异宝。

  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戏曲传统剧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传统剧目通过历史人物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动地表现了民族禀赋、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传统戏曲的重要价值。

  同时要让传统剧目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必须使其转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论述了新的文化建设与继承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他说:“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摈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在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创作中都必须贯彻,而在整理改编传统戏中更应直接体现。还有哪些被淹没的有价值的作品没有被挖掘出来?同一内容的作品是否可以有不同的发展走向?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广阔的道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对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应该做深度开掘。反映和体现新思想观念,要求艺术形式更丰富和发展,我们对戏曲特有艺术形式的深入理解,发挥不同行当、不同流派、不同体裁风格的特点和优势,可以使传统戏的演出更加丰富多彩。(安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改革开放后传统戏恢复演出的历程

2018-06-18 09:3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