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毛:探析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走向

2018年02月08日 08:1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也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文化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物品与劳务的过程中对精神满足的一种渴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应地会有量的扩大与质的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也会产生新的期盼。要更好满足人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首先应当了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走向趋势。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需求走向个性化。作为消费主体的人,其精神世界是千差万别、极富个性的,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必然打上个体的烙印。每一个消费主体的爱好、兴趣、人生经历、生活背景、知识结构等因子都会影响人的精神需求与文化消费,使文化需要多元多样。过去,由于一些文化产品的生产是流水线作业,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其内容、结构、样式几乎雷同。尽管文化产品品种的丰富性在扩大,但往往是特色、个性淹没在共性之中,约束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当多元的文化需要只能以比较雷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时,这种满足就是不充分、不彻底的,必然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只有人民群众个性化的文化需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真正过上美好生活。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使高科技的发展与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且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生产方式将生产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供消费者选择,甚至可以量身定制,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消费需求,人民群众个性化的文化需要将得到张扬和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与走向。

  文化需求走向均衡化。受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产生了城乡、区域、行业等之间的差异,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较大的障碍。所以,城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等之间文化需要的差异性显而易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通俗与高雅的复杂情形。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消费也成为区分城乡、区域的标志与符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进程中,相关政策措施支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均衡化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城乡、区域的差距将逐步缩小,文化也将进一步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相对接,融入到人民的美好生活之中,促使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朝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文化需求走向国际化。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很好地保护维持、发扬光大。当然,文化又必须交流、互鉴、包容,以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才能更加强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互联网的发展,文化消费的地域概念与边界壁垒可能被进一步打破,世界文化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将实现进一步的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全球化、国际化态势也将进一步呈现出来。

  此外还要看到,一方面,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多种多样;另一方面,文化消费属于个体行为。因此,无论是文化的供给还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都可能存在零散甚至无序的状态。由于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具有自发性、随意性,而文化供给又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碎片化特点比较突出,这显然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要不断地改革文化的供给侧结构,让文化产品供给方最大限度地生产出量多质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为此,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部署和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还要引领文化消费者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不断提升文化消费的品位和档次。随着文化消费层次和水准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会进一步升级。

  (作者周小毛,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人员)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冬阳 )

周小毛:探析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走向

2018-02-08 08:1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