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 欲速则不达

2018年01月03日 10:41    来源: 山西日报     周慧虹

  置身于网络信息化时代,热衷于在网上“买买买”的并非仅限于物质产品,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为知识付费。从电子书、网络文学,到听书、听讲座、获取专业的知识问答等等,知识付费的菜单正变得越来越长。

  “企鹅智酷”对1736名网友进行在线调查,并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获得的数据,55.3%的网民有过为知识付费的行为;为知识付费的首要驱动力是“获得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见解”(74.2%),其次是节省时间和精力成本、积累经验提升自我,分别占比50.8%和47.3%。

  由物质商品到知识商品,由安享网上免费内容到心甘情愿为知识“埋单”,这种发展趋势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折射出人们文化消费层次的愈益提升。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不难预见,随着知识付费潮流不断壮大,更多有益的文化产品将应运而生,知识的价值在满足公众需求,助推社会成长中的作用,因之得以有力凸显。

  知识付费渐成流行趋势固然不失为一件好事,然而,凡事皆有其两面性,对于知识付费可能面临的问题,不能不加以关注。甚为突出的一个“误区”,就是容易助长一些人的急功近利心理,寄望于少花时间、多走捷径、“多快好省”地实现自我知识储备与能力培养上的显著飞升。不得不说,这实在有点不切实际。

  纵观付费知识内容,其中许多都是经过了“二次加工”,并且,这些内容往往系统性欠缺,更多地呈现为一种“碎片化”特质。比如,阅读付费平台“得到”,该平台“每天听本书”板块,提出帮助用户每天半小时,搞懂一本书,并介绍称,每一本听书产品都会经过5道工序、6名专业人士、平均203小时的严格打磨。再比如樊登读书会APP付费阅读平台,以文字解读和视音频讲解的形式,帮助读书效率低的人群读书。每年吸收50本书的精华内容成为一大卖点。它们致力追求的,都是所谓“为读者提供最省时间的高效知识服务”。

  如果,读者只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接受这些付费平台传递的“浓缩精华”,一味跟着主持人的讲解走,那么,一年下来即便“读”了数十本书,终究不过是人云亦云,吃的是别人嚼过的馍,无法全面把握书籍内容,真正领略书中神韵。尤为不容忽视的是,这种跳过了过程而直抵结果的文化消费方式,很容易使一个人在失却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中,越来越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总想着求助别人、上网搜索,体味不到思考的乐趣,缺乏自己理性的洞见。

  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特征就是慢,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有所得。期望通过付费围观,就能在轻松愉悦中绕过时间的门坎,抵达理想之境,如此美事,不过是“想着美”。一个微信公众号作者结合自身经历的一番讲述,颇值得镜鉴。这位作者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买了67次讲座和几个课程,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加入了一个早睡早起打卡群,一共为知识花了5000元。当他静待自己变得更好时,却发现除了白发、皱纹这些常规增长外,并没有学识渐长、升职加薪,人生的巅峰更是无从谈起。

  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花钱购买。花钱能够买到学习内容,但买不来学习时间,买不来深入、系统的认知成长过程。虽然说,这个时代很多事情求快,然而关于知识的学习领悟,则急不得更偷懒不得。或许,将付费知识内容的学习与舍得花笨功夫“啃”经典原著有机融合起来,更易于取长补短、两相兼顾,使知识付费适得其所。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