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经评论 > 正文
 
谁剥夺普通劳动者的知识权利?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28日 15:46
吴建平
    如今有些图书,似乎犯了嫌贫爱富的毛病,开卷总见富贵气,时见大腕逞风流。只要到书店里去翻翻那类读物,或说《梦想大道》、或论《国美帝国》、或说《挑战福布斯》、或讲《速成财富课》。洋洋洒洒从《强者的生存之道》写到《当代中国的富豪之路》、不惜笔墨从《商业巨子的创业传奇》写到《卓越人士的精神支柱》,有关中外豪富发家致富、平步青云的书一版再版、林林总总,可谓无所不及,无奇不有。而相形冷落的是,在那么多付梓问世的新书中很难找到几本为先进人物立传,为平民英雄立碑,为当代劳动者和建设者立言的读物。

    新书谁作韶华主,富人名人唱主角,这种狂势崇拜巨商名流而冷落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等普通劳动者的文化现象不光表现在出版物中,倘若检视一下近几年的媒体,也不难看到许多厚此而薄彼的怪事。在盛行的“榜”风中,富豪走俏,财富耀眼、明星灿烂,美女夺目。没完没了“榜”,但榜来榜去,又有谁去“榜”过那些虽在平凡岗位但创造出惊天动地、不平凡业绩的劳动者?尽管他们当中多的是感天动地的情怀,尽管他们还是我们社会的主人翁。我们一些娱记可以整天跟着明星大亨跑,也乐意充当“狗仔队”,连篇累牍去写其婚变私情、府第之事乃至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但有几个人把目光扫到普通劳动者身上,去反映一下他们的喜怒哀乐,去表述一下他们的精神追求,去关心一下他们的文化需求。在一些电视剧中,魅力四射的人物,不是要员就是巨商,不是新贵就是精英,普通劳动者只能处于陪衬的地位,只能以符号的方式出现,有时还把他们当作落伍者、当成改革的对象和阻力来表达。在我们的文化中,对平民的疏离和对普通劳动者文化身份的剥夺,实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我们并不是说,富人名人就不能有所宣传。在四个多样化的社会中,人们兴趣的层次性以及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都应当得到承认,但现在的问题是失衡、错位的情况过于严重,其间表现出来的巨大落差,是那么明显,那么使人喟叹!犹如马太效应所显示的那样:对已经富有的人还要给予,使人锦上添花;而对一文不名的人即使有了一文,也要强行夺走。这是极不公平的。

    从表面上看,在这些炫富文化的背后无不站着一个个坚挺的商业理由,诸如写富人的书有人掏钱,拍富人的片收视率红火,排富人的榜具有轰动效应,但不管其理由多么冠冕堂皇,其实都是一种利益的依附,很难经得起公平法则的审视。因为文化传播的工具本来就是一种社会资源。我们手中的报纸、电视、书籍、舞台等等都是属于社会的,属于大众的,它理应肩负起特殊的社会责任。如果说商业规则可以用财富来划分人的等级,官场规则可以用职位来区分人的身份,但在社会规则面前就不能以财富论英雄,以金钱取代公平,它要顾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它要维护公众平等参与文化的权利。富人名人和大众平民都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平等的人,都是社会资源的拥有者,都有文化的发言权,为什么单要天天用来捧“角儿”?文化一味为巨商名流的浮华去推波助澜,只会扩大社会不公平的程度。

    一个社会总应当有自己的主体形象,一个时代也总有自己的“主旋律”。在我们国家,工人、农民还有那些默默无闻、埋头工作的知识分子等普通劳动者是人数最多的群体,作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要力量,作为我们党执政的最广大的社会基础,他们才是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形态才是我们国家、民族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生活形态。虽然写大款明星还是写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具有同样的合法性,但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来说,我们的文化应当永远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尤其在利益格局的变动中,他们更加需要党和政府来关注,更需要用文化的力量为他们说话,抚慰他们的心灵,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并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和丰实的内心世界。文化的“三贴近”,首先是建立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基础上的,文化的同情永远属于社会最广大群众。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如果专门攀附上流社会,丧失劳动人民的苦难意识,就会丧失自己的道德倾向,也注定不会有大的出息。

    文化要走向更多的人,文化也不能沦落为商业的婢女。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中,在众声喧哗的社会里,我们要保持清醒的价值判断,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与炫富文化去同流合污。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