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经评论 > 正文
 
把不人文的规定清出校园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26日 15:05
新京报评论
    本报12月24日报道,在寒冬里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并按学校规定只穿了校服,结果因天气太冷和升旗时间过长,昌平区南邵中学的升旗手小璐(化名)被当场冻晕摔伤。小璐的家长因此将学校告上法庭,要求学校承担医疗费,前天,昌平法院正式受理了此案。

    台上是校领导作着讲话,台下却是学生被冻倒———天寒,如此情景更让人心寒。

    可以看到,数九寒冬里强迫学生穿单薄的校服参加升旗仪式,说得轻些,这是不合理规定;说得重些,这就是一个不人性的制度。

    与当下社会一些非人性的制度不同的是,校园里的这些规定往往很少引起关注,更遑论批判了。往往是严重后果发生后,这些规定才会遮遮掩掩露出它的身影。

    上月24日,昌平区某学校的三名学生,在学校门口附近马路边等候进校门时,被一辆轿车撞飞,两名学生死亡,一名学生受伤,而导致学生被撞的,就是学校中午封门的规定。震惊全国的山西沁源特大车祸发生后,舆论将其与学校体育投入严重不足相联系,可人们反而忽视了,组织学生冒着危险上公路长跑,也是导致惨剧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有人说,教育是快乐的乌托邦。可是,在不少学校,形形色色的非人性制度,像一个蕴含无数未知风险的陷阱,孩子的健康和生命都因此受到威胁。

    我们总是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殊不知,作为学生成长守护者的学校,它的一言一行,却是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人文教育。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学校管理人员以及老师,他们是否关心学生的健康和安全,他们是否维护学生的尊严与隐私,他们是否愿意随时倾听学生的想法与愿望……这些往往与学生的性格塑造,有着密切联系。

    可以想象,一个让学生在寒冬中挨冻至昏迷,将学生赶上公路跑步的学校,它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意识里,是否会真正有“生命至上”的观念;可以想象,一个将贫困学生名单公示,藐视学生隐私的学校,它培养出的学生,是否会有十分健全的人格;可以想象,一个随意处罚学生、任意乱收费的学校,它培养出的学生,今后如何能珍惜权利,捍卫权利;也可以想象,一个让学生冒着风雨列队欢迎、上级领导却打伞参观的学校,它如何能培养出具有正确“权利意识”的现代公民。

    教条、压制个性的学校管理,也许能培养出高分学生,却培养不出真正的公民,培育不出爱心、尊严、个性、创新等美好未来的萌芽。因此,学校不应只是冷冰冰的知识生产流水线,它更应拥有丰富人格魅力和感召力,通过每个管理和服务细节,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校园里的非人性制度犹如一个个隐藏的“细节魔鬼”,毒化着一些学校的人文氛围。那么,谁来审查这些条款,谁又来做这种非人性管理方式的终结者呢?是依靠学校的自律和良心发现,依靠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投诉,还是依靠法院的司法救济?显然,这些传统办法在现实中似乎很难行得通。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其实,学校管理机制的更开放,才是终结校园非人性制度根本之策———赋予教师、学生“说不”的权利,让家长、社区居民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惟此,一切不合理、不人性的学校管理制度,才会没有任何容身之地,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才能因此而成为释放思想、生命经验和权利精神的源出地。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