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经评论 > 正文
 
中国教育的改革是成功的吗?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26日 15:04
吴钩
    不知道王旭明的回答说服了原来认为教改失败的网友没有,至少我还不敢太相信“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原来是“成功”的。

    评价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我想,有一条最起码的衡量标准是不可以装作看不见的,那就是,民众能不能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说白点,老百姓是否读得起书。至于教育质量如何,姑且暂时不计较吧。而老百姓能否读得起书,则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受教育成本不能超出一般民众的承受能力;二,有助学贷款或政府资助分担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成本。

    以此对照现实,先说民众所承担的受教育成本,我们的基础教育虽然名曰“义务教育”,但本应由国家承担的学杂费一直由老百姓自己支付,这还没有将遍地开花的教育乱收费、择校费计算在内。高等教育的收费,更是成了民众背上的一座大山,据统计,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均纯收入为9422元,而现阶段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支出则超过了1万元,换言之,一个中等收入的城市居民,一年不吃不喝,也供不起一名子女读大学。再来看看旨在分担教育成本的助学措施,目前政府与高校提供的助学金、奖学金,与贫困学生的需求量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而助学贷款的发放情况,前阵子还受到教育部一名副部长的指名批评。

    一方面,中国教育收费节节攀升,另一方面,过高的教育成本几乎完全由民众自掏腰包。多少贫困家庭子弟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学费而失去考大学的机会?又有多少家庭为了供子女读书而节衣缩食、挣扎于温饱线上?如果再计入教育质量的衡量指标,目前高端教育由于招生“大跃进”,教育质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基础教育则一直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诟病。我不知道,这样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能不能称得上“成功”?

    其实,“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抑或是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之处,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结果是不是让他们受惠,他们心里最清楚。教育部作为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如果同时充当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者,毕竟难以服众。在教育费用已经成了民生一大负担的当前,教育主管部门更不应该沾沾自喜于统计数字上的入学率如何如何,而应看到被数字掩盖着的民生艰难,如是才可能适时调整政策偏差,使广大民众都能分享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来源: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