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经评论 > 正文
 
产品中国制 文化英国造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5年12月24日 13:23
萧三郎
    英国和中国关系密切。中国今天的制造业就有旧日英国“工业革命”的味道,我依旧记得《金融时报》上英国人所做的关于中国“工业革命”的系列大型报道。我们在繁华的牛津街(OxfordStreet)和丽晶街(RegentStreet)品牌商店里看到的很多服饰都是Madeinchina,更不要说那些小商铺里的纪念品之类。邦德街(BondStreet
)上的世界顶级时装设计师的专门店铺尽管价格高昂,还是有中国人不断进去观赏和购物。便宜、时髦,我匆忙买了一件Next的品牌衣服,回到饭店才发现衣服上面小小的“Madeinchina”的商标,那时候你会知道自己有多么的懊悔。

    不过,你千万不要以为中国人在英国就很了不起。虽然中餐在英国算是印度之外第二流行的海外餐食,但那仅仅是改良了的香港或广式的茶餐厅而已。

    根据我们资深导游的介绍,在英国人眼中,中国人的形象还只是做餐馆的等同概念而已,所谓“中国崛起”之类的概念还尚未进入其他主流领域和层面。

    上海的东方新天地似乎就是直接借鉴伦敦的CoventGarden,那里店铺林立,人们一边享受着购物的乐趣,一边观赏街头杂耍和小丑表演,他们的二手市集同样闻名远近。在著名的购物村(BicesterVillgage)里,我们的同行朋友纷纷找不到了,Ck、Dior、Dunhill等品牌是如此的便宜,让人购物流连忘返。

    英国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保证了中产阶级的整体水准,优裕而不奢侈,低调而不张扬。在飞机上,他们翻阅《经济学家》杂志,关心世界事物,喜欢《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和BBC,但对本地事物似乎更加热情。我们在英国的一周,一位英国保守党党魁的婚姻占据了《独立报》、《每日电讯报》、《泰晤士报》等报纸和BBC等电台电视的头版头条和主要时段。当然,中国电影明星章子怡参演的电影《艺伎回忆录》即将上演的新闻,同样也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

    中英媒体的合作所来有自,在英国的一周时间,《经济学家》杂志的“2006InTheWorld”在各个便利店和超市兜售,不出一个月,它的中文版就会由国内的《财经》杂志推出。

    而无论是娱乐“圣经”《OK》杂志,以及都市消费资讯杂志《TimeOut》,在中国它们都早有自己的中文合作版本。12月号的设计杂志《Wallpaper》里就有大量的关于中国的报道,介绍和推荐中国的建筑设计师新生代。

    费正清说:“中国人有一种深藏不露的文化优越感。因此,他们在现代落后状态中受到的耻辱感觉,也就格外强烈。”如何保留古老的传统,快速融入现代世界,英国与中国可以寻找到更多新的契合点。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