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图片新闻  > 正文

从无人机到无人艇的精彩跨越

2018年06月11日 09:32    来源: 海南日报    

海大海洋无人智能装备与信息技术团队在海边测试无人艇。 图片由该团队提供

  海南日报海口610日讯(记者 陈蔚林)一艘长1.5米、宽0.77米的小艇在海面自由穿梭,不一会儿,在岸边操作的工作人员就从手中的平板电脑上,读取到了面前水域的PH值、浊度值、电导率等水质检测参数。

  这艘无人艇由海南大学海洋无人智能装备与海洋信息技术团队研发。团队负责人、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任佳介绍,无人艇虽“身材”娇小,但能量巨大——可开展水环境监测、海洋垃圾自动清理等作业,可执行岛礁快速补给、自由航行船舶应急保障等任务,还可以与水下机器人协同寻找电缆,保护水下电缆安全它凝聚着任佳团队整整7年的心血,承载着我省在海洋无人智能装备研发领域的关键技术。

   

把目光从天空转向海洋

  2011年,任佳从西北工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被海南大学作为人才引进。读博士期间,他主要攻克我国新型无人机控制技术,来到海南后,便将研究领域从天空转向海洋。

  “海兴则国强民富,海衰则国弱民穷。”任佳深知,海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200多万平方公里南海海域,不仅是我国能源、水资源、渔业资源的重要储备区域,也是我国与周边国家进行海运贸易的重要枢纽,更是我国维护国家海上安全的重要屏障。

  但是,基础设施难以构建、气象海况难以捉摸、持续的能源补给难以保障等问题,限制了陆地形式多样的通信技术向海洋直接移植。因此,任佳团队决定以海洋通信为研究内容,开展海洋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海上应急通信等前沿技术研究,服务于海洋信息的及时汇总和分析。

  “无人艇等海洋无人智能装备,最初只是我们研究海洋通信技术的辅助工具。”任佳告诉记者,海上测试是检验海洋装备研发水平的唯一途径,但该项测试风险性极高且费用高。为了提高测试的灵活性和测试人员安全性,他只好捡起“老本行”,通过研究无人机控制技术推动实现无人化海上测试。

   

用“最笨的方法”开展研究

  “刚开始做无人智能装备时,我们遇到的挑战不少。”任佳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技术在当时的海南还属于新兴事物,相关的电子信息类企业和研究机构也不多,没有形成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有时一颗螺丝都要网购,不得不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等快递上。”

  测试无人艇时,因为经费紧张、场地不足,任佳团队只能用“最笨的方法”进行测试——晚上校园人车稀少时,他们就模拟海浪涌动的幅度,用小推车载着无人艇,一圈一圈地绕着停车场走,一走就是几个小时。技术趋于成熟,要进行真正的海上测试了,他们就将无人艇的部件运到海口老城镇的一家酒店,先在停车场里进行组装,再把无人艇推到海边。

  更重要的是,由于无人机与无人艇技术属于保密技术,任佳团队多次前往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取经,都难以获得真正有效的技术支持,只能一边研究、一边测试,一边摸索、一边改进。“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自己研制的无人机飞起来,我们都激动得抱在一起跳。谁知才跳了几下,飞机就掉进了海里,好几万元打了水漂。”任佳笑着说,刚开始的一年时间里,先后有10架无人机在测试时坠毁,“再后来谁都不敢操控测试了。”

   

技术运用日渐广泛

  宝剑锋从磨砺出,2015年,任佳团队研发的无人自主控制技术终于小露锋芒。

  那一年,受海口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委托,他们用无人机对海口道路违建和垃圾倾倒情况进行排查。每天凌晨4点,无人机就升空而起,从南渡江飞至南港码头,从琼山大道飞至火山口大道……精准的排查结果为海口“双创”工作扫清了死角。

  很快,海口市菜篮子产业集团也找上门来,请他们用无人机技术帮助进行土地整理。他们研发的无人艇也在海口海事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在琼州海峡进行着海水水质监测、海缆安全巡察、水下地形地貌调查、周边海域无线宽带覆盖等测试和工作。

  任佳告诉记者,当前,他们正为海口市龙华区政府设计小区水质监测箱。这是无人艇的延展性产品,利用无人艇现有的水质监测技术,每两小时从小区水箱中抽取水样进行分析,并即时将水质检测参数反馈到龙华区政府。如水质出现问题,“12345”服务热线将请网格员到小区协调处理,确保住户用水安全。

  

  该团队表示,他们将继续致力于无人自主控制技术,特别是海洋无人智能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不断提高海洋智能装备的产业化水平,服务于海洋强省建设,服务于广大群众生活。 

(责任编辑: 刘阳丹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