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特级飞行员透空军主战机内幕:发动机九成国产

2016年09月05日 17:40   来源:京华时报   

  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空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产业的“心”病。伴随我国第12家军工企业在京挂牌成立,国人对这家专注航空发动机的企业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取得当年“两弹一星”那样的成就。昨日,为期4天的空军航空开放活动落下帷幕,34型国产化武器装备中20余型军机引来全国关注,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冷思考:对航发产业需求巨大的大国空军,目前国产化占比如何,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们离航发强国还有多远?

  □揭秘

  所谓的国产化并不是完全的自主研发

  今年57岁的空军特级飞行员吴国辉,大校军衔,曾任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队长、空军航空兵某师副师长,有着30年飞行经验。作为一名有实战经验的老飞行员、如今国防大学后装教研部的教授,他在研究军事高科技、空军武器装备、装备安全管理方面有着独到见解。

  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国产化占比及性能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近日,吴国辉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建立了独立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体系,仿制生产的发动机性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主要作战飞机中,国产发动机已经占到了90%左右的比例。

  这里所谓的国产化,并不是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化,而是经过了一个引进、测仿、改进、创新的过程。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为了满足军事上对航空发动机的强劲需求,采用苏联援助与引进生产的方式,在对苏联发动机生产技术引进、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型号改进,逐步实现规模化、系列化国产,基本满足我国空陆海航空部队的需要。

  “没有过去引进、仿制、改进的过程,就不可能建立航空发动机体系化的工业体系,不可能为航空兵部队作战训练提供持续可靠的保障,也不能培养锻炼发动机的设计、试验与生产人才队伍,这是今天航空发动机集团创新发展的基础。”吴国辉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生产的航空发动机整体性能与当时世界主流水平相比差别并不大,根本的差距是国产发动机是以仿制改型为主,没有一型完全自主创新研制生产的发动机。

  “不仅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吴国辉说,因此,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美国、欧洲、俄罗斯的航空技术迅速发展,三代战机普遍装配涡扇新一代发动机的时候,我国仍然在涡喷系列发动机的改进上“打转转”,在引进仿制与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犹豫不前,本来与世界先进水平不大的差距,一下子拉大了。不仅新一代战机缺乏先进引擎的驱动,而且在役发动机也有一些质量安全隐患,被国人称之为“心脏病”难除。

  主战机只有少量三代机装备进口发动机

  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已具备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运输机、教练机等多机种体系化飞机生产能力。与此相适应,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发动机研制生产体系,具备了涡桨、涡喷、涡扇、涡轴等类发动机的系列研制生产能力。国产发动机主要装配在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等主战飞机上,只有少量三代战机装的是进口发动机。

  例如,国产歼-5、歼-6、歼-7、歼-8等战斗机,适配了相应的涡喷-5、涡喷-6、涡喷-7等系列国产化发动机。随着“太行”发动机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已经大量安装在歼-11、歼-15、歼-16等三代战机上。

  在轰炸机方面,轰-5、轰-6实现了发动机的国产化。运-7、运-8等运输机使用的涡桨发动机全部国产化。

  随着直-9、直-8、直-10等整体技术的成熟,在引进的基础上实现涡轴-8、涡轴-6、涡轴-16发动机的系列化发展,为我国快速扩大的国产直升机群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来源。

  当前,我国航空工业正处于由大向强、由跟进追赶向比肩发展甚至弯道超越的阶段,无论是新一代的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无人机等军用机,还是大型客机、各类通用机,都迫切需要先进发动机强劲而可靠的驱动腾飞,航空发动机的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吴国辉坦言,国家已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里明确把发动机作为一个重大科技专项来全力攻关发展,下决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自主研发系列化新型发动机,国产航空发动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的成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任重道远。

  军方在航发领域发挥牵引推进作用

  “航发”集团成立后,航空发动机发展方面军方将有何突破?在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上,空军装备部综合计划局局长王中华大校表示,航空发动机号称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具有高压、高温、高转速的特点,生产难度极大,不是一个新手国家可以介入的领域。航空发动机对空军至关重要,航空兵要高飞远航,必须有航空发动机来支撑。

  这些年来,航空发动机通过自主研制正向自主创新、自我保障方向发展,航空发动机发展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推进。军方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发挥着牵引和推进作用,通过提出合理战术技术要求,严格组织管理和科学验证,部队持续使用,都推进着发动机发展。

  “空军对航空发动机高度关注,将给予最大努力和配合。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有更可靠的发动机能够交付部队,支持空军战斗机和其他军种的转变。”王中华说。

  

(责任编辑:董家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