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国航破解雷雨难题:让旅客感觉好一点(图)

2016年07月29日 09:33   来源:中国民航报   

  图为国航机务人员在雨中放行飞机(李开颜/摄)

  北京的天气向来有“七下八上”这种说法。所谓“七下八上”,是指每年7月下旬和8月上旬是北京降雨最集中的时段。伴随着降雨,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也可能出现。这些天气情况直接威胁到飞行安全,民航不得不采取推迟航班起飞时间、实施流量控制等措施来确保安全运行。旅客的直观感受就是航班延误了。

  每年七八月雷雨季的航班保障工作,一直让航空公司很棘手。一方面,雷雨天气瞬息万变,航空公司难以获得准确起飞时间;另一方面,七八月正是民航生产旺季,航班安排密集,一个航班延误,后续航班都将受到影响。此外,在航班延误后,航空公司需要随时与旅客沟通,帮助旅客进行机票退改签,航空公司还要面临机组可能在等待航班起飞的过程中超时、航班在飞行的过程中易发空中颠簸等各种突发情况。雷雨季节的航班保障工作,更像是对航空公司安全、服务、效率等运行能力的集中考验。

  7月20日,北京持续降雨导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通行能力下降50%以上,航班大面积延误。“大本营”在北京的国航,被迫取消航班180个。尽管如此,当天国航的运行状态依然可以用“平稳”二字来形容。雷雨季节航班保障的难题,国航给出的答案日渐清晰。

  有标准,重感受

  “考虑旅客感受”是国航地面服务部总经理刘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提到的话。

  国航地面服务部有一套完整的《北京航站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预案》。这套预案已经过多次修订,现在使用的是第三版。在预案中,详细地规定了遇到航班延误通知旅客航班信息的手段包括现场广播、提示板、航班动态显示屏、人工问询、短信等方式,规定了应急服务人员需要在30分钟内到位等服务措施。预案为地面服务制定了标准,在遇到航班延误时,地面服务部需要严格按照预案标准为旅客提供服务。

  预案是标准,是服务底线。在具体服务中,地服部尽可能“让旅客感觉好一点儿”。例如,航班延误发生后,旅客需求有所不同,需要提供的服务内容也不同。“集中为旅客提供服务,会因为人多、需求不一,会导致旅客感受不好”,刘政说。国航地服的办法是,通过员工引导、设置提示板等手段,对不同需求的旅客进行区分,将需要办理退改签的旅客集中在一起,将愿意休息等待的旅客集中在一起,工作人员再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旅客提供服务。

  国航地服还有管理团队支持一线的传统。在航班延误发生后,地面服务的工作量会急剧增加,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参与到服务保障中。地服部的管理人员将在30分钟内赶到候机楼,根据各自特长,投入到不同的一线岗位,为旅客提供服务。管理人员投入一线岗位,是表率,是监督,也是发现服务缺陷、改进服务质量的契机。

  这种既有标准化服务流程,又强调旅客服务感受的工作方法,也在客舱服务中贯彻始终。国航客舱部有极其细致地航班不正常处置流程,其中甚至具体规定到“如飞机空调设备不好,通知机组,联系气源车”。在遇到航班延误时,这些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旅客需要。对于极个别不理解航班延误的旅客,客舱乘务员则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力争让旅客认可国航服务。

  “金凤组”主任乘务长刘青松在7月20日执行CA1368深圳—北京航班任务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旅客。在14时客舱舱门准时关闭后,刘青松接到机长通知,因北京天气原因,4小时后才有明确起飞时间。在完成了对客舱乘务员工作重新调整安排、第一时间广播让旅客知情、为旅客打开客舱娱乐系统、为旅客提供餐饮服务、联系气源车确保空调温度等一系列工作后,经济舱乘务员向刘青松报告,一名40多岁的中年男性旅客在客舱叫嚷“你们为什么不起飞?你们就是胆小!”观察到该旅客面色通红,刘青松拿着一条冰毛巾和一杯菊花茶,来到了旅客面前。在设身处地为旅客考虑,多次推心置腹地谈话后,旅客平静下来,并向她表示“冰毛巾不错”。

  提供冰毛巾并不是航班不正常处置流程的规定,而是刘青松临时想到的。“当时客舱温度在升高,冰毛巾能让旅客更舒服点。于是,我们就把毛巾打湿后,放到空调口吹凉,分发给有需要的旅客”。没想到,这个服务细节赢得了旅客认同。21时45分,CA1368航班到达首都机场,刘青松站在舱门口送旅客下机,该旅客走到她面前时,轻拍她肩说:“乘务长,你辛苦了。”

  安全绝不让步

  遇到下雨天,搭乘摆渡车到机坪,使用没有雨棚的客梯车登机,旅客体验肯定不好。成都双流机场、上海虹桥机场都使用了带雨棚的客梯车让旅客登机,怎么在国航北京这个”大本营“,客梯车连个雨棚也没有?有旅客给国航地服部提了意见。按道理,重视旅客感受,这点儿问题应该很快能解决。然而,国航在首都机场依然只是为旅客提供雨衣,而非带雨棚的客梯车。

  “我国南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北方地区降水多伴随大风,带雨棚的客梯车遇到大风,雨棚很容易被掀翻,掉到地下碎裂或者碰到飞机,都会给航空安全造成威胁。”刘政如此解释。遇到雷雨天气,航班延误或者取消都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如果在其他保障环节影响到航班安全,就得不偿失了。航班保障工作,安全始终是第一位,雷雨季也不例外。

  提前准备是国航保障雷雨季安全的固定“招式“。每年换季前,国航都会对飞行员进行针对性训练。雷雨绕飞、穿越等就是雷雨季前的固定训练科目。训练时,会设定雷雨季各种极端天气的场景,飞行员模拟在这些场景下进行航班起降、飞行。一旦在现实中遇到,飞机员会有很强的情景意识,能妥善应对各种状况。

  “根据规定,国内航班需要机组提前1小时50分钟进行准备,国际航班需要提前2小时10分钟。”国航飞行总队三大队七中队副中队长、波音737机长吴晓宇告诉记者。但当机组提前接到公司运行控制中心发来的消息通知,航班将遭遇雷雨天气时,机组会提前更多时间进行准备。在准备阶段,机长就会考虑到各种影响飞行的因素,包括航路天气、飞行高度、飞机载重、起降机场情况、备降机场等。综合这些因素,机长还会评估航班起飞油量是否合适。

  “遇到雷雨天气,不论是航班延误,还是在航路上绕飞,平和的心态都是最重要的。”32岁的吴晓宇,在生活中也已经被妻子戏谑心态如“老年人”般平和。“谁不想回家啊,但急躁是飞行安全的大敌”。在航班延误进行机长广播时,吴晓宇不仅自己冷静,还试图将这种情绪传递给旅客。“我会在广播中,和旅客聊天,谈谈雷雨的形成,讲讲雷雨天气对航班的危害”。这样的机长广播,既达到了和旅客沟通的效果,也普及了民航知识。旅客在客舱等待时,每20分钟要进行一次机长广播,这也是国航的硬性规定。

  等待中,有时候旅客会对驾驶舱中的声音产生好奇,有时候旅客希望与机长面对面沟通,但是国航机长不会站出来。“这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国航飞行总队党办副主任史新表示。

  和时间赛跑

  在有“国航大脑”之称的国航运行控制中心(AOC)大厅内,记者看到了无数个显示屏,这些屏幕上显示了航路图、雷达图、气象云图等。通过这些屏幕,AOC的工作人员能够看到全球范围内运行的国航航班实时动态,能随时与机组人员进行通话。AOC设置了气象、飞行监控、运行控制、机务、签派放行、航行情报、飞机性能等20余个专业席位。这些席位的工作人员需要随时与业务部门进行沟通,并将信息传递至运行主任处。影响航班正常运行的任一因素出现问题,当班的运行主任会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得益于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聚集AOC,AOC的沟通协调效率极高,航班得以实现安全、顺畅。

  雷雨季来临,对航班运行状态进行预判,和时间赛跑就成为了AOC的重要工作内容。AOC也总结出了一套“64210”工作法,形成了“按推抢保消协调”的八字工作要诀。

  “64210”分别是指提前6个小时滚动预报气象;提前4个小时做出航班取消、推迟、合并等决定;提前2个小时排行航班放行序列;航班起飞前1小时确保航班执行;事后及时总结遇到的特殊情况,特情零放过。如果说“64210”工作法,是雷雨季,保障航班运行的系统性方法,那么“按推抢保消协调”的八字工作要诀,则是雷雨来袭时具体操作原则。以“抢”为例,“抢”是随时监控航班和气候状况,如果天气可能出现瞬时好转,看航班则抢时间,见缝插针地在适航条件下起飞、落地。再如所谓“保”,就是有些航班如果再不起飞,机组就会超时了,或者有些目的地机场有宵禁,航班再不起飞就无法在宵禁前落地了,要保证这样的航班优先起飞。

  据国航AOC副总经理万庆朝介绍,按照这套工作法和工作要诀,7月19日国航取消了45个次日运行的航班,并及时通知旅客。20日降雨来袭,在航班延误的同时,仍有不少航班取消、合并,但由于提前通知旅客和国航相关保障单位,在航班运行调配上依然较为顺畅。

  AOC和时间赛跑有看得见的成效。在其背后,还有大量的业务部门在为保障航班争取时间。例如机供品供应室会在雷雨季加大预算投入,旅客餐食预算较平日高出30%左右。同时还会联系好外站餐食供应商,保证旅客即使在航班延误等待时消耗了餐食,餐食也能及时供给。机组管理中心则会密切监控机组情况,掌握机组连飞衔接时间、休息时间、飞行时间,合理调配机组人员,避免发生机组超时影响航班正常的情况。

  7月20日,国航航班大面积延误,不少航班合并、取消,但总体运行态势平稳。当天,乘务长刘青松没有完成陪女儿晚餐的承诺,2岁半的小姑娘在等待妈妈中熟睡;吴晓宇的妻子习惯了他的晚归,提前告诉他,太晚了就在公司公寓休息;万庆朝则在运行控制中心守到了次日凌晨2时。(《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陈嘉佳)

(责任编辑: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