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社论】大飞机事业呼唤工匠精神

2016年03月25日 10:37   来源:大飞机报   

  今年全国两会,C919 、“工匠精神”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们首次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5年时提到“国产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谈到2016年重点工作时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显然,这不是巧合,而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依归与特征,是时代的呼唤与发展的需要。

  “知者创物,巧者述守,世谓之工。”从《周礼·考工记》溯源“工匠精神”,其内涵就是心无旁鹜的专注,铁杵成针的琢磨,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益求精的品质,就是安、专、迷。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步中一直涌动的推动力。

  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向中国制造2025加速迈进的当下,我们更需要力倡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得到时代传承。

  中国制造需要中国工匠、中国质量。

  荣誉在于劳动的双手。在制造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工匠精神”被广泛推崇。比如日本东京银座的小野二郎,捏了大半辈子寿司,将寿司制作的工艺做到了极致,给章鱼按摩时间要40至50分钟,只为让肉质变软、带出香味;煮饭的锅盖压力之大需要双手使劲才能打开,只为保证米饭的口感。这位日本“寿司之神”,骨子里是满满的工匠精神。有统计称,截至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支撑这些“长寿”企业的,正是专业、专注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从来不是西方世界的专利。“百工之事,皆圣人作也。”在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中,从来不缺伟大的工匠,也从来不缺工匠精神。从精美绝伦的瓷器、丝绸、青铜器,到气势恢宏的故宫、大运河、万里长城,从善于解牛的庖丁、木匠“祖师爷”鲁班、纺织高手黄道婆,到蔡伦、张衡、祖冲之。“技进乎道”的文化基因在华夏土地源远流长。中国制造的魅力几度征服世界甚至征服时间。

  制造业是强国之本,工匠精神是兴业之基。工匠精神正是中国制造的精神之“钙”。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须有高大上的增材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必须有引领性的“现代工业皇冠”大飞机,也必须有沉得住气、迷恋事业、追求完美的中国工匠,才能有经得起千锤百炼的中国质量,才能产生历久不衰的传世佳作。

  创新要靠工匠精神的厚积“厚”发。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前,曾经试遍了1600多种灯丝材料。居里夫妇发现镭,是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才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氯化镭。屠呦呦和团队一起耐住了寂寞,顶住了压力,战胜了挫折,才找到提取青蒿素的关键方法,最终为挽救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作出重大贡献。

  厚积才能“厚”发。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从来不能只靠苹果砸中个把脑袋,靠的是整个社会科技、经济、人文各种因素的共同哺育,靠的是实干家们长期的脚踏实地、孜孜以求的不懈探索。孕育的过程可能长达数年乃至数十年,直到量变引起质变,发展出现跨越。

  在创新技术走向创新产品的转化过程中,也需要如切如磋、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我们必须将“工匠精神”引入科技转化,将“作品意识”融入科研思维,才有望打造出更多、更好、更务实的科技成果。这一过程有如攻玉,需要“相石”——精妙的设计规划,“雕琢”——精确的过程控制,“镶嵌”——精锐的强强联合。这一过程不仅漫长而复杂,也可能有所反复甚至遭受挫折,而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要坚定信心,团结协作;越是要反对手忙脚乱,做到沉着冷静;越是要反对眼睛向外,坚持眼睛向内;越是要反对互相埋怨,做到群策群力。惟其如此,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中国大飞机事业呼唤工匠精神。

  飞机要飞上蓝天,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设计师、产业工人协同工作,需要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个零件协调、高效、可靠地运转。设计、制造、飞行、客服任何一个环节的漫不经心,任何一个零件“掉链子”,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给飞机的设计者、制造者和使用者们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质量要求。每一个人都应该不懈追求产品质量,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才是真正对每天乘坐自己的飞机的上百条鲜活的生命负责。

  大飞机呼唤大国工匠,大国工匠要依托大事业一展身手。“航空手艺人”胡双钱,36年来,他始终没有离开心爱的钳工岗位。36年来,他经手的飞机零件没有一个出过质量问题。正是靠着千万个胡双钱,靠着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中国大飞机才能下线、起飞,飞上蓝天。

  今天中国的民机人更需要坚守“工匠精神”。要始终坚持“长期奋斗、长期攻关、长期吃苦、长期奉献”,把安、专、迷融入中国民机人的血液,用“工匠精神”铸成中国大飞机的灵魂。

  中国大飞机事业举世关注。通过大飞机“工匠”们不懈努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中国大飞机经受重重考验,迈过道道沟坎,也一定会得到国家的认可、公众的理解、市场的信任,也定能够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工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国家的骄傲。

(责任编辑:闫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