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一名航空“老兵”与大飞机近半个世纪的情缘

2016年02月19日 14:18   来源:大飞机微信公号   大飞机

  2015年对中国民用飞机工业历史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C919首架机的下线,ARJ21交付首家客户成都航空,这些都是足以令整个中国航空界振奋,令无数航空人心潮澎湃。

  在这些默默奋斗的航空人中,有一位为发展中国民用飞机服役了将近半个世纪的航空老兵,他见证了中国喷气民机发展的曲折历程,亲历了运十、ARJ21和C919的研制,他就是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ARJ21前总设计师吴兴世。

  近日,记者对吴兴世进行专访,听他讲述中国民用飞机的发展历程和自己与大飞机近半个世纪的情缘。

  吴兴世1945年出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空气动力学专业, 1972年参加运十飞机研制,历任上飞所(上飞院前身)任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兼总设计师、所长兼总设计师。此后,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干线飞机型号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主持完成研制我国干线飞机的前期论证、总体方案论证、技术准备和干线飞机试验机设计。

  他曾任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设计师、ARJ21型号总设计师。受聘为国家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支持我国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立项的方案论证工作。受聘为中国商飞公司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商飞公司科技委委员。

  参加运十项目:与大飞机初结情缘

  1980年9月26日上午,上海北郊大场机场,一架饰有五星红旗和“Y-10”航徽的飞机,在众人的注视下,滑行、加速、离地、起飞,在空中飞行了20多分钟后,安全降落,这是运十的首次蓝天亮相。

  “一颗颗激烈跳荡的心终于平静下来,真的不容易。”回忆起36年前运十首飞成功的时刻,吴兴世依然印象深刻,“这支肩负人民期望、满怀创业激情的运十研制队伍终于做到了,这是我国航空工业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艰难起飞。”

  吴兴世1945年出生在上海。早在小学,他就萌生成为空军飞行员的梦想,不过短暂的“飞行员时光”,因戴上近视眼镜被划上了句号。进入初中那年,他参加了航空夏令营,制作了第一架航模,那时他立志成为一名飞机设计师,实现航空报国梦,于是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航空院校——西北工业大学,真正开启了他的航空人生。

  1967年,吴兴世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气动研究与发展中心高超声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参加烧蚀风洞研制,不久被调到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参加海上直升机设计。

  1970年8月,中央下发文件,启动“708工程”,研制大型喷气客机运十。1972年,吴兴世加入运十项目的研制队伍,从此与发展我国大飞机结下不解之缘。

  “一心想为国防建设出力,参与到这个重大项目,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吴兴世感慨道:“中国航空工业从上到下,就是要不断完成从来没有干过的任务,学会从来没有学过的本事,履行职责、胜任使命。”吴兴世感慨道。

  1988年,吴兴世(左一)陪同运十总设计师马凤山接待来访外宾。(吴兴世提供)

  运十项目中,他从事复杂操纵面和增升装置布局的气动弹性分析和设计。因为之前没接触过,吴兴世边学边干,花两年时间自修完综合大学理科的相关数学力学课程和国外结构动力学、气动弹性力学经典名著。白天在总装车间跟着老师傅安装运十飞机纵向操纵系统,晚上加班完成设计员工作任务,这段时光令他终生难忘。

  最终,吴兴世完成了具有五十块操纵面、活动面的大型飞机复杂飞行操纵和增升系统的气动弹性设计、稳定性分析和试验验证。其间,作为编委成员,参加了中国第一部适航标准《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25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的编制。

  1995年,在运十飞机前的留影(吴兴世提供)

  1980年,运十成功首飞,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一次意义深远的突破。随后转场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成都等城市,并七次进藏。遗憾的是,运十首飞5年后,项目即被搁置。共飞行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

  回忆起运十这段曲折、艰辛,甚至带着几分沉重的历程,吴兴世百感交集,尽管运十下马,但这支队伍始终没有停下甚至放慢追梦的脚步,一直坚定认为“研制不能停,队伍不能散,成果不能丢”。运十项目下马后,吴兴世参与了MD80飞机合作生产、MD90飞机国产化等,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设计、制造、管理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的锤炼自己的技术。

  亲历ARJ21研制: 见证民机发展的春天

  ARJ21飞机成功交付成都航

  2015年11月29日,注册号为“B-3321”的ARJ21飞机106架机从上海大场机场腾空而起,经过2小时48分钟飞行,于13:16顺利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正式交付给成都航空公司。

  “当看到金壮龙董事长将钥匙交给成都航空机组的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13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它的立项、首飞、试飞、取证、交付,太多太多的时刻值得永驻。”吴兴世动情地谈到。

  历史总是在回望中意味深长。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确定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一年后,中央正式作出了自主研制大型飞机,发展有竞争力民用航空产业的战略性决策,至此,中国民机发展迎来了春天。

  作为ARJ21飞机首任总设计师,吴兴世主持完成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项目的前期论证、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总体方案论证、关键技术攻关、初步设计和型号合格证申请与适航符合性设计等工作。

  令吴兴世感到无比欣慰的是,研制ARJ21飞机践行坚持自主创新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实施了新型主制造商-供应商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发动机、机载设备系统和航空材料专业化、国际化的研制、生产、客户服务商业运作模式,走完适航全过程,为发展大型客机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航空工业体制改革,创建中国商飞公司,实施大型客机项目赋予ARJ21飞机旺盛的新生命。

2015年7月3日,吴兴世乘坐ARJ21飞机体验飞行。(吴兴世提供)

 

  在吴兴世看来,中国航空工业特别是民用飞机工业与国际航空工业先进国家最根本的差距,在于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程实践不足。弥补差距的措施,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和适用法规要求,坚持全程实践,并且抓住一切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实践机会。

  “实施ARJ21项目与坚持自主创新同为民机产业生存和发展之本的,从以航空工业自身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根本转变”,吴兴世这样评价研制ARJ21飞机对中国民机产业发展的深远意义。

  2015年7月3日,ARJ21新支线飞机在上海-舟山开展航线演示飞行,吴兴世以“乘客”的身份乘机体验飞行。“这算是支线飞机中的‘宽体机身’了,与150座大型客机的共通性设计,带来了如同乘坐干线飞机的体验,非常平稳,非常舒适,我为它点赞。当年与潜在客户共同识别目标,细分市场需求,制定的这个设计要求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ARJ21成功交付成都航空,即将投入航线运营。吴兴世认为,这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喷气运输类飞机成功进入市场和为我国航空运输业成功提供自主研制的喷气支线客机这两项深远意义“零”的突破。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民机产业进入市场,同时向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这一必经的台阶,为我国航空工业和航空运输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前进的基础,在我国喷气民用运输类飞机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寄情C919:期待亲历它的首飞

  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现场

  2015年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下线。C919下线,标志万众瞩目的大型客机项目,向着实现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这个中国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成功跨出了有重要意义的一大步。

  “参加国家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完成论证八年后身临C919下线现场,激动、振奋之情难以言表,我已经亲历过运十10的首飞、ARJ21的首飞,期待着见证C919的首飞。”吴兴世告诉记者。

  “运十研制被搁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对发展我国大型民机和大型民机产业的重要意义和正确途径以及全社会认识的深度没有到位。吴兴世认为,“自主研制大型飞机,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航空产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科学技术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化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达成这个共识我们花了近四十年。”

  当今我国大型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蓄势多年,需求强劲,基础俱备,突破坚冰,开局良好,任重道远。“我们历时四十多年,还处在大型民机产业发展的产业导入阶段,形成进入市场完整的大型民机产品链,建成经市场检验,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大型民机技术体系和它的物质基础技术能力体系,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与国际先进实践接轨又符合“中国水土”的大型民机产业生产经营模式并高效运行,从而进入大型民机产业的增长阶段,让这个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发展为量化的数字。这个目标一定要达到,也一定能达到,C919首飞、交付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环节。”吴兴世认为。

  目前,中国商飞民机研制一线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吴兴世认为,航空人无论老、中、青,入行时几乎清一色是热血青年。从这个意义上讲,航空事业是年轻人的事业,是让青春大放异彩的舞台。“我对这新一代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有成功的航空人既充满羡慕,又寄予厚望,更满怀信心。”

  对于吴兴世来说,他将近半个世纪奉献于中国民用航空事业,经历了一段曲折艰难的历程,是什么驱使着他一路坚持下来?他告诉记者,矗立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运十停机坪前的《永不放弃》雕塑,就是支撑当年研制运十飞机的队伍和今天为让中国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而冲锋陷阵的大军顽强战斗的强大精神支柱的象征。

  时间磨砺了棱角,岁月成就了雄心。几十年间,我国民用飞机及其产业发展经历了变与不变。变的是国际背景、市场环境、体制机制以及国家自身的经济与科技实力。不变的是像吴兴世这样一代代航空人矢志不渝的强国梦想和追求。正如他所说的,“从运十到C919,我见证了中国大飞机的苦难,我也期待着中国大飞机的辉煌。”

  吴老留给记者的三个印象

  跟吴老约好了下午的采访,恰好碰到吴老上午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结束得比较晚,为了不耽搁采访时间,吴老很迅速地吃了简餐,按时到了约定的地方接收采访。作为ARJ21前总设计师,随意平和、不摆架子,这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走进吴老刚搬进来的办公室,里面空空荡荡,唯有整个书架排满了各种航空书籍,在书架里还放着一架ARJ21飞机的模型。据他介绍,由于匆忙搬过来,好多东西还没到位,但书籍和飞机模型是他首先想到的东西,因为这个对他太重要了。当提及中国民用航空业的发展时,吴老如数家珍,从运十到ARJ21再到C919分享了他参与三款飞机的点点滴滴。睿智、严谨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二个印象。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将近四个小时的采访中,令记者动容的是吴老那份矢志不渝的航空情怀,老一辈航空人的航空报国情怀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三个印象。

  作为一个航空老兵,吴老更加深深地体会到今天发展我国大型民机产业的大好春天来之不易。他用将近半个世纪的航空从业经验为中国民机事业的发展贡献着光和热。最后他用“传承辟新,寻优勇进”与年轻同志共勉,希望青年人为大飞机事业奉献青春智慧。 ( 文/于博涛 摄/王脊梁)

(责任编辑:闫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