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评论:中国航天启动创新“双引擎”

2014年12月17日 10:20   来源:新华网   黄深钢 姬少亭

  新华网杭州12月16日电(记者黄深钢、姬少亭)在中国宣布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进一步引领新经济的背景下,占据科技创新最尖端的航天企业开始发力打破惯例,构建促进自身发展的“双引擎”。

  在全球空间科技发展史上,中国仅仅是一名后来者,但通过自主创新、不懈努力,成功实施多次火箭卫星发射、完成载人航天并将探测器“玉兔”发射到月球着陆,中国进入了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但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中国在经济领域实施市场化改革30多年后,其航天科技产业仍面临诸多发展短板。

  一些业内资深专家指出,中国航天工业在基础科学原始创新,新材料新工艺的核心器件制造基础,领军型科技人才和市场化发育程度等方面仍有不足,令这一具有国家科技创新能力“风向标”意义的尖端产业,还面临如何将已获得的成果更具效率地反馈给全社会,刺激更大规模创新经济发展的问题。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新的全面深化改革启动,在经济领域,主要内容包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等,航天科技产业正处在这两大改革的交叉点上。

  16日在中国东部沿海以制造业和民营经济知名的浙江省宁波市召开的“2014中国航天(宁波)新材料产业化论坛”上,中国航天的领军企业航天科技集团首次宣布,集中面向当地1300多家新材料民营企业发布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技术。这样做的结果,无疑将为缺乏技术引领的众多民营企业增强竞争力,引发更大数量的企业参与,估算可释放上千亿元人民币的市场增量。而且,这只是航天系统释放更多技术的起点。

  在本次论坛上宣布的这一举措被业内解读为中国航天工业的“破冰之举”。观察人士指出,从全球来看,即使在美国,其航天科技成功转化为民用技术的比率依然不高,这其中既有技术的适用性问题,也有市场接受度的因素。对当前的中国而言,航天工业逐步面向市场开放的标志性意义,其重要性要超过初期有多少技术转化成产品这种数量型问题。

  而从另一个层面看,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龙头的“航天系”产业,正通过深化改革,将过去自产自销的封闭模式变成更具效率的市场化社会采购模式,让更多的民营企业产品能被国产航天器所用,如果结合其本身较高的科研水平,在解决制造端的效率问题后,可望从“单引擎”推动实现“双引擎”的创新驱动,使中国航天具有更强竞争力。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