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经济网 > 航空产业 > 正文

【本网专稿】中航工业载梦跃升 五周年改革发展成就综述

2013年11月13日 12: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记者刘瑾报道 记者刘瑾报道: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中国航空工业实施战略性重组,新组建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于同年11月6日注册成立。航空工业素有“工业之花”的美誉,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经济、国防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航工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开始进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转型。五年来,中航工业按照中央关于推进航空工业改革调整的重大部署,肩负“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神圣使命,深刻把握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和成功道路,确立并全面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中航工业以航空军品为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覆盖航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相关多元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企业改革发展都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实现了与世界航空强者从“望其项背”到“同台竞技”、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从“高级打工者”到“平等合作伙伴”的历史性转变,全力推动航空工业由战略先导产业向战略支柱产业转变。五年振翼,载梦跃升,中航工业迈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里程碑。

  一、逆势而上,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五年来,中航工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奋力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规模效益持续稳步增长。资产总额从3100亿元增加到2012年底的5660多亿元,年均增长近17%;经济规模从1510亿元增长到3006亿元,预计今年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近19%;利润从69亿元增长到132亿元,预计今年达到145亿元,年均增长近20%,基本实现了翻番增长;上市公司从22家增加到27家,资产证券化率从15%上升到近52%;连续了五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从426位上升到212位,五年累计上升214位,位列航空航天与防务板块第6位。在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名第26位,品牌价值近760亿元。在国务院国资委2008年至2012年度、2007-2009年任期和2010-2012年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中,中航工业均被评为A级;被国资委评为2007-2009年任期和2010-2012年任期考核“业绩优秀企业奖”,并授予“科技创新企业奖”。

  二、因势革新,破茧成蝶,改革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

  中航工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着眼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义无反顾地推进以市场化、国际化为导向的改革,用市场化的基因重铸魂魄,实现了体制机制变革的历史性突破。在业务上按照“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子”的原则,对所属一百多家企业实施专业化整合,组建了19家专业化的子公司,建立母子公司组织架构,消除了内耗式竞争,凝聚了发展合力。着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搭建了总部作为战略管控和财务管控中心,直属单位作为利润和产业化中心,成员单位作为成本和专业化中心的三级管理体制。集团公司获批中央企业国有独资董事会改革试点,并于2013年4月正式成立董事会;直属板块公司治理结构日益完善,所有子公司都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大力加强资本化运作,共完成12项资产重组项目,注入资产净值合计334亿元,形成了一批以中航飞机为代表的专业化上市公司,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245亿元,极大促进航空主业发展。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深入实施“中航工业管理提升与创新工程”,连续开展“质量效益年”和“市场效益年”活动,着力抓管理、练内功、强素质,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一些管理的短板、瓶颈和共性问题得到解决。五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35项,获得“军工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112项,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发展。

  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积极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累计完成并购项目91个。在航空工业领域,并购了奥地利最大的航空制造企业FACC,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首次海外并购,也是亚洲航空制造业首次并购欧美航空制造企业;收购了全球第二大通用飞机制造商美国西锐公司;收购了美国EPIC涡桨飞机公司、大陆航空发动机公司。在非航空的相关领域,并购了美国耐世特汽车零部件公司、日本NEC液晶株式会社,入股德国洪堡建材成套设备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一批国外优秀企业的加盟,促进了中航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极大提升了我国航空工业在世界航空产业链中的位势。针对国外并购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的困难,中航工业通过注入业务、资金和管理,使这些企业脱离了困境。并购的7家企业总投资近7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20亿元,每年实现利润约15亿元,实现了快速发展,赢得了所在国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好评。中航工业收购奥地利FACC后,努力保持了原有公司治理架构,保证FACC主要客户对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并通过参与中国项目竞标支撑FACC的发展。同时向FACC在奥地利上奥州的设施投入约2亿欧元,增加雇员900多人。FACC在经济危机的不利形势下,保持了盈利增长,实现了从并购前的连续两年亏损到并购后的连续四年盈利。为表彰中航工业通过FACC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奥地利上奥州政府授予中航工业金质奖章,这是此项荣誉首次授予外国人。美国耐世特是全球第五大转向系统供应商、全球第三大半轴供应商,在金融危急中陷入亏损,加盟中航工业之后实现了快速发展,2013年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全年预计净利润超过1亿美元,未来还将持续为股东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

  抓住国家调结构、转方式的机遇,深度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五年来先后与具有区位和特色资源优势的北京、天津、福建、河南、青海等20多个省市建立了高层次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累计吸引地方入资214亿元,实现了我国航空产业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国家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的战略布局。目前,有18个航空产业园区进入建设阶段,累计开工建筑面积超过280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50亿元,已投产的项目累计完成产值超过60亿元,带动地方就业近万人。通过五年的深入改革,中航工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国企向现代公司的跨越,正加速由国内企业向跨国公司迈进。

  三、技术推动,需求牵引,航空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全部由中航工业研制的15型、151架战机组成12个编队完美飞越天安门广场,举国赞叹、世界震惊。作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主承制商,中航工业始终把“保军”作为神圣天职,紧跟我军战略转型的需求,加强技术攻关,强化组织领导,创新管理方式,广大干部职工长期加班加点、日夜鏖战攻关,实现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井喷式”发展,以运-20、歼-15、直-10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装备项目横空出世,震撼世界、振奋人心;先进战斗机概念模型亮相2012年珠海航展和2013年北京航展,吸引了世人目光。

  以运-20为代表的系列运输机,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后第4个能够自主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国家。以歼-15飞机在航母上完美起降及完成系列任务为标志,中航工业陆续提供和研制的航空装备正在推动中国进入以空强海的新时代。以直-10、直-19武装直升机成功研制和批量装备为代表,标志着我国直升机研制进入世界先进水平。以歼-10、歼-11飞机大批量装备部队和系列发展为代表,推动中国军机正在向以二代装备为主向以三代装备为主的跨越。以空警200、空警2000预警机等特种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航空特种装备从无到有,加速了我国航空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以“太行”发动机批量装备部队为代表,我国航空工业已具备自主研发第三代航空发动机的能力,实现了航空发动机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从涡喷到涡扇、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越。以“玉龙”发动机为代表,我国已具备了完全立足国内制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先进涡轴发动机的能力。以“闪电”10导弹为代表,我国空空、空地导弹实现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并实现了批量交付。

  我国已跻身世界少数几个能系列化、多谱系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航空武器装备的国家之列,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五年来,航空武器装备取得重大成果,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呈井喷之势,使航空武器装备实现了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加快了国防力量由单纯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助力我国国防力量开始逐步实现以空固土、以空强海的华丽转身。

  中航工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坚持“需求牵引,平台带动,创新模式,性价领先”的思路,军贸产品谱系进一步丰富,实现了向高端化的跨越。战斗机高低配置满足不同细分市场,教练机形成了初、中、高完整的搭配体系,无人机形成了侦查、察打结合的产品集合,武器实现近程、中程、远程系列化发展。不断丰富的产品谱系,实现了短、中、长期的结合。打造了以“枭龙”、“猎鹰”、K-8飞机、“翼龙”无人机和“霹雳”系列导弹等为代表的中国航空防务精品品牌,实现了我国航空军贸产品由二代机向三代机、由有人机向无人机的转变,军贸产品谱系进一步丰富。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逐步开发了拉美等新兴市场,五年来向十多个国家出口了近300架军民机。

  以“枭龙”战机翱翔海外天空为代表,军贸产品不仅巩固了与传统用户的紧密合作,更开辟了军贸发展的新纪元,2009年与巴基斯坦签订出口第一批42架的合同,总金额达到10亿美元,刷新我国军贸单笔金额纪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高级教练机“猎鹰”位列当今世界三大著名教练机。“翼龙”无人机等满足中高端客户特殊需求。成熟产品K8获得新客户信赖,首次进入南美市场,五年来K8系列飞机累计出口79架,共计出口300余架,占国际同级教练机市场的70%。在航空复合材料领域,结束了中国航空材料技术“只进不出”的历史,打破了国外对复合材料高端技术的垄断和封锁。

  中航工业把振兴我国民用航空产业作为使命所在,大力推进民机研发制造和相关产业发展。“新舟”60系列飞机初步形成了客运型、货运型、公务型、海监型,多型并举、多用途发展的新格局,新舟600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新舟 600F民用货机已取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TC证;新一代涡桨支线飞机新舟700已开始项目研制。目前,“新舟”60系列飞机已累计签订订单及意向210余架,已交付16个国家、27家用户、88架飞机,安全运营在亚、非、拉丁美洲等国内外260余条航线上,累计飞行小时和飞行起落双双超过23万,已具备了一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

  在直升机领域,中航工业AC系列直升机初步形成了产品研制、市场开发、客户服务和运营全价值链发展,形成了从1吨级到13吨级相对完整的民用直升机产品谱系,自主研制的AC311、AC312、AC313等民用直升机已取证并实现批量销售,亚洲最大吨位大型高原直升机AC313成功飞越青藏高原海拔8000米高度,圆满完成高寒试飞并取得A类适航证,创造了国内直升机升限新纪录,结束了国产直升机不能上高原的历史,使中国和欧美俄一样具备自主研制大型直升机的能力。推出了“先驱01”、“鸭嘴兽”、“短尾隼”、“飞鸿”、“绝影”等概念直升机。通过大力实施“竞争力工程”,中航工业直升机产品质量、商誉、服务不断提升,“安全、低成本、可信赖”的品牌形象日益突出,2011年以来共销售AC系列民用直升机58架,其中2013年共交付25架。

  中航工业积极呼吁和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大众航空。通过自主研发和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在通用航空制造业方面积累了较好的基础,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研生产体系,产品谱系加快完善,活塞、涡桨、喷气公务机、水陆两栖和浮空器等产品全面发展。农5系列、运12系列和小鹰500飞机均走完设计、试制、试飞和适航取证的全过程,并成功进入市场;海鸥300、领航150等研制顺利;世界上最大的水陆两用飞机“蛟龙”600、运15-2000、FK2000、新型喷气公务机等通用飞机正在抓紧研制中。通过并购美国西锐公司、EPIC公司和大陆航空发动机公司,积极对外开展国际合作,大幅提升了高端通用飞机研发制造能力。同时,坚持研发、生产制造、用户培训、服务保障以及通航运营等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业务发展,加快全国通航产业基地建设和业务布局,打造研发、运营一体的业务发展新模式,积极呼吁和推动低空空域开放,迎接我国通航产业发展春天的到来。

  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重要力量,中航工业全力支持C919国产大型客机、ARJ21新支线项目研制,并在过去数年里,克服种种困难,攻克多种技术难关,完成了多个阶段性任务,为我国国产大飞机早日飞上蓝天作贡献。承担了C919大型客机7大部段、23分系统和ARJ21飞机除平尾外全部机体结构的研制。在C919飞机航电系统、飞控系统、电源系统、燃油系统、液压系统、辅助动力系统、环控系统、照明系统、防火系统、内饰等11个主要子系统项目上,与GE、赛峰、霍尼韦尔等世界著名企业开展对等合作,研发世界先进的产品为C919配套,填补了民机领域的国内空白,也借此提升了对外合作的层次。组建商用发动机公司,承担了大型客机国产发动机研制的主体责任,CJ-1000A商用发动机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积极拓展转包生产,与外方开展了包括风险投入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在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转包生产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转包业务实现了从一般供应商向系统级供应商和风险与收益共享伙伴转变。与波音、空客、GE、普惠、罗罗等世界主要航空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包括波音787、空客A380在内,全球超过一半的波音、空客民机都装有中航工业生产的部件,其中一些零部件中航工业是全球唯一供应商。以风险合作的形式参与了庞巴迪C系列飞机的研制,提升了参与全球民机转包生产的层次。

  以50/50的平等合作伙伴身份成立合资企业或进行风险和收益共担的项目合作,成为中航工业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的重要手段,彰显了在国际合作中逐渐从“打工者”向“平等伙伴”身份的战略转变,在世界航空工业领域的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与欧直公司对等合作、联合研制的AC352/EC175进展顺利,2012年转入批产阶段,并生产了17架。中法合作的涡轴-16发动机进展良好,将于近期在赛峰集团/透博梅卡波城工厂成功实现首次台架试车,这款世界一流的涡轴发动机动机具有尖端技术,将配装AC352直升机。与汉胜公司的APU风险合作等项目,均为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研发、共同开发市场和提供客户支持的合作模式。

  中航工业成立以来,国际化开拓深度和广度都有大幅度提高,出口规模、营销模式、产品构成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传统的亚洲、非洲市场到新兴的拉美市场,从飞机出口到无人机出口,从航空产品到非航空产品,从整机销售到生产线输出再到大修建线。国际化经营收入连续五年增长,由2008年的_214_亿元上升到2012年_近600亿元,五年增长了2_倍。进出口总额由2008年的60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_100_亿美元,年均增长了超过30%。这些变化成为中国航空工业实力日益增强,五年振翼跃升的标志。

  四、相关多元,协同发展,军民融合深入推进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坚持航空为本、多元发展,依托航空工业高科技基础,紧贴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变化,瞄准新兴产业,高端切入,突出商业模式转型,全力发展非航空民品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产业布局,形成协同发展的整体优势。在非航空民品发展方面,从集团公司顶层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大力发展非航空民品产业。发挥军民产品技术同源的优势,通过资本化运作、国内外并购等途径,延伸航空产业链,发展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特种车辆等支柱产业。开发出重型燃气轮机、磁悬浮列车、等静压机、A/B双摆五坐标龙门铣床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封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成套装备。研发的锂动力电池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批量出口;1.2亿安时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顺利投产,填补了国内大容量动力锂电池生产装备的恐怖。2.0兆瓦及风电叶片进入美国市场。节能环保高端电子玻璃生产线正式投产。航空制氧技术向医用产品转移取得市场成功。R0110重型燃机完成连续72小时考核试运行,6000KW应急电源机组点火试车成功,QD128进入了国际市场;智能机器人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上取得了新进展,飞喷机器人和焊接机器人等产品成功进入市场并实现赢利。在国内率先研制出56层高端印制电路板。通过海外并购加快非航空产业发展,并购美国耐世特汽车零部件企业,使中航工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不断向高端迈进;通过并购日本NEC液晶株式会社,并在国内快速发展天马液晶业务,中航工业在中小尺寸液晶面板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通过并购整合形成的专用车辆产业,位居国内多个细分市场前列;通过并购德国洪堡建材成套设备公司,积极向建筑材料领域拓展。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着力发展支撑航空主业的高端消费品、连锁零售、非银行金融业务、信托投资、商业地产、现代物流和航空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形成了天虹百货零售连锁店、格兰云天连锁酒店、亨吉利名表店、幸福航空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品牌,打造了两个超百亿规模的业务板块。产融结合深入推进,着力发展财务、租赁、信托、证券、产业基金等服务于主业发展的非银行金融业务,中航投资公司实现整体上市,使中航工业拥有了国内首家金融控股上市企业,将为航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2012年,中航工业非航空民品和现代服务业经济规模达2140亿元,占总经济规模的比例超过70%,促进了中航工业的持续发展,形成的利润和资金池,更好地“反哺”了航空主业发展。2013年10月31日,中航工业签约斯里兰卡高速公路项目合同,总价值8亿美元,是中航工业迄今为止在海外最大的民品项目,充分体现了航空军贸的溢出效应。

  立足自主创新,着眼产品同源、技术同根,推进航空技术优势不断向非航空民品领域延伸,已成为中航工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始终坚持的基本方向。

  五、创新驱动,支撑发展,科技进步迈上新台阶

  积极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以“中国发明、世界领先”作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追求,通过打造科学技术研究平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平台和遍布集团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为集团公司产品、产业、业务转型及管理变革提供技术支撑。中航工业科研基础体系不断完善,整体科研水平大幅度提升。航空科技成体系发展,集团科技工作从基础研究到演示验证各阶段的预研工作全面开展,并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加大技术创新。从航空武器装备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到以大型客机为代表的民用航空技术,开展了全方位的预先研究和技术储备工作,真正走出一条依靠技术创新良性发展的道路。

  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注重各类研究中心的整合和建立开放式的研发体系,建立共性和基础研究平台和中心,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等,形成整体、有序、开放、高效的航空技术创新体系。拥有由中国航空研究院和科研院所组成的高水平科研体系,覆盖航空领域的绝大部分专业,建立了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8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7个国防科技技术研究应用中心、2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2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38个博士后工作站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等科研机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基本覆盖了飞机总体、气动、结构、动力、航电、飞控、武器、机电、材料、制造、试飞、测试和环境等专业领域,基本形成了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应用中心的体系。建成了一批保障先进战斗机及其配套发动机、机载系统、空空导弹、专业化产品研制所需的设计手段、试验设施和批生产线,使得科研生产手段和条件大幅改善,设计开发、总装集成、核心制造、共性基础技术能力大幅提升。

  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大创新投入,大力加强型号攻关、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夯实航空主业发展基础;专门设立了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鼓励各单位自筹资金加大投入,集团投入规模、支持范围不断扩大,一批预发展项目取得重大成果。实施“中航工业产学研结合工程”,与北航、上海交大、中科院等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研发战略合作关系,与欧盟设立了“基于雷诺应力控制的流动分离与减阻研究”等三个合作项目,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建立了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深入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合作。通过不懈努力,直升机传动系统干运转仿真、设计、试验、评估等一大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支撑了C919、海鸥300、AC352/EC175等重大型号的立项研制。加强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开展新概念飞机布局、高性能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绿色航空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掌握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兴专业技术群,提高技术成熟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信息化已成为中航工业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的重要工具,在型号研制、项目管理、异地协同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航工业自主创新硕果累累,共获得国家科技奖15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得国防科技奖511项,其中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专利总申请数为15293项,累计拥有有效专利7982项。连续五年各项专利指标在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专利情况排序表》中位居前十。

  中航工业大力培养和凝聚具有全球视野与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目前,拥有两院院士1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41人,中华高技能人才楷模1人,中华技能大奖 6人,全国技术能手156多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近4000人,还涌现出了“报国有成的专家”吴大观、“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等感动中国人物。人才建设有力支撑了中航工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六、思想引领,文化塑造,集团软实力整体跃升

  中航工业大力加强党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号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作出“八项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把加强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并探索实践了“党组织民主选人,管理者高效用人”的企业选人用人的机制,着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坚持党管人才和党管干部原则,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把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作为企业的重要使命,加强干部培养、领导力开发和任职交流,积极推进干部年轻化,一批“70后”干部走上“一把手”岗位,一批“80后”干部进入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队伍;依托集团内外培训机构对干部员工进行分层分类培训,其中中航大学一年的培训规模达到5000人次;通过开展“每周一星”宣传、选拔各级技术专家等形式,加大人才的宣传塑造力度,形成了以两院院士、新世纪百千万人才、中华技能人才、全国技术能手为代表的优秀人才队伍。积极推进人才选拔使用、考核评价和薪酬激励市场化改革,集团总部、直属单位全面实行竞聘上岗,成员单位竞聘上岗范围不断扩大。加大对高管人才、科技专家和营销骨干等的激励力度,试点实行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等措施,激发了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吴大观同志,被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航空报国”英模罗阳同志的先进事迹与“辽宁号”航母和歼-15“飞鲨”舰载战斗机一样传遍了全世界,感动了全中国,他忠诚于党、献身航空、低调实干、永葆本色,为航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隆重褒奖。

  大力加强集团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流的企业品牌,形成了统一的大集团文化。积极参与2010上海世博会,与东方航空联合建立世博会历史上首个航空馆,向社会大众推广航空文化。推出《为了中国》、《院士丛书》等系列作品,编修航空史,制作《吴大观》、《龙腾东方》、《航空档案》、《鹰隼大队》、《战鹰解码》等10余部影视和新闻作品,在主流媒体播放,宣扬了航空报国文化,展示了航空工业风采。积极履行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抗震救灾、抗击冰灾、公益捐赠、定点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全力为亚丁湾护航提供支持,在金融危机影响扩大之际主动扩大应届毕业生招聘数量,努力为玉树地震等灾区捐款捐物、提供航空技术支援;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建立以贵航定点扶贫、新舟幸福之旅、募师支教、援藏医疗队等为代表的国内公益慈善项目,促进了和谐发展;积极推动以非洲移动医院、高等教育援助等项目为代表的国际公益项目,在发展贸易的同时树立了中航工业乃至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六十余载,几代航空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新中国航空工业铸就辉煌、蓄势待发;五年来,五十万航空人肩负使命、克难攻坚,中航工业硕果累累、载梦跃升。面对新的国际国内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奋力推进改革发展和自主创新,继续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的自主保障、民用航空装备的国产化和航空工业服务业的现代化;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实现由跟踪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跨越,努力形成先进航空科研能力、系统综合集成能力和数字化研制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统筹好“富国”与“强军”的双重使命;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充分利用航空技术水平实现对世界航空工业强国从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的跨越,把航空工业打造成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世界一流跨国公司,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空工业强国,焕发航空情怀,为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缪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