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1930年出生于苏州,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被分配到《东北日报》(后改为《辽宁日报》)工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嗣后20年中曾被长期下放基层。1978年,范敬宜重返新闻工作岗位,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写的农村工作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被《人民日报》转载后,在当时起到了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拨乱反正的作用。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范敬宜被逐级提升至辽宁日报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副总编辑。1978年,范敬宜加人中国共产党。1984年秋,调任文化部外文局局长。1986年3月调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9月调任人民日报总编辑。

    在担任经济日报总编辑期间,范敬宜和其他编委会成员一起,带领全社同志,继承和发扬《经济日报》的优良传统,为把报纸进一步办出特色、扩大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6年夏,范敬宜根据全国新闻工作实践和报社的实际情况,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安岗同志的办报思路,代表编委会提出“三贴近”的新闻改革方向,即:与中央精神贴得近些再近些,与实际工作贴得近些再近些,与群众脉搏贴得近些再近些。他要求广大采编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在三个“贴近”的交叉点做文章,抓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从1986年下半年起,《经济日报》组织推出了一大批提出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中重大问题的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和新闻界引起很大反响。这些报道不仅对解决实际问题起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全国的新闻改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由范敬宜亲自组织策划的重点系列报道《关广梅现象》,一炮打响,获得第九届全国好新闻特等奖,被新闻评论界认为是“预告了报纸报道结构的重大调整,昭示着我国报纸新闻的新趋势——深度报道的崛起”。

    范敬宜还提出,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中要努力增强宏观意识、理论意识、国际意识、建设意识。在他的倡导下,从宏观上分析研究经济走势的深度报道大量增加;经济述评的理论色彩有所加深;国际经济报道开始占领头版甚至头版头条;建设性批评报道不断出现。    范敬宜在繁忙的工作中,尽量挤出时间练笔。仅1992年,结合报纸扩版和新闻改革的需要,写了近50篇稿件。比如:为扩大版写了两个连载专栏——“物艺相通”和“说东道西录”,共15篇;为了提倡写短新闻,带头写了《中国日报出了个好点子》、《新华新风》、《“老外”开始怕“老乡”》、《金发碧眼学苏绣》、《再给后代五千年》等“豆腐块”;到山东开会,采写了《真正的“秘密武器”》等系列报道;为了提倡从人文的角度写经济报道,写了《苏州人的性格变了》、《退思园里话进取》。参加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两会”期间,范敬宜写了《十三大手记》、《十四大手记》和《两会漫笔》。

    为进一步明确经济日报的隶属关系,明确报纸的地位及性质,范敬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0年5月,国务院决定经济日报社隶属于国务院系统。从此,经济日报的发展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范敬宜十分重视经济日报的技术改造。1987年5月22日,经济日报全部改为计算机排版,在全国率先告别铅与火。